夜雨
白居易〔唐代〕
早蛩啼复歇,残灯灭又明。
隔窗知夜雨,芭蕉先有声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蟋蟀的叫声时断时续,一盏残灯熄灭了又重新点亮。
隔着窗户知道下起了夜雨,因为窗外芭蕉叶上传来了淅淅沥沥的雨声。
注释
蛩(qióng):蟋蟀。蟋蟀晴则鸣,雨则歇。
残灯:油将尽的灯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奚少庚,赵丽云主编,历代诗词千首解析辞典,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2.05,第614页
2、
郭彦全,石惟英编著,千首少儿古诗选译,职工教育出版社,1989.11,第26页
赏析
诗这首诗的前两句,写大雨前特有自然现象:蟋蟀鸣声断断续续,频添闷热;接着又掠过一阵清风,吹得屋内灯火忽明忽暗;诗的后两句,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夜雨,隔着窗户听到芭蕉声响得知夜雨降临。全诗所写之景,或夜或雨,均从屋内来写。通过对“蛩”“灯”“芭蕉”几物的描写,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。诗歌对仗工整,有声有色,情趣盎然。
诗的前两句,写大雨前特有的自然现象:先从听觉的角度写起,蟋蟀鸣声断断续续,频添闷热;再从视觉的角度写,掠过一阵清风,吹得屋内灯火忽明忽暗。这一切似乎让人感觉到了暴风雨将至的信息。“一切景语皆情语也”(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)。这一联,是景物描写,既交代了时间,
简析
《夜雨》是一首五言绝句。诗的前两句,写大雨前特有自然现象:蟋蟀鸣声断断续续,频添闷热;接着又掠过一阵清风,吹得屋内灯火忽明忽暗;后两句,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夜雨,隔着窗户听到芭蕉声响得知夜雨降临。全诗有声有色,情趣盎然;所写之景,或夜或雨,均从屋内来写;通过对“蛩”“灯”“芭蕉”几物的描写,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孤独寂寞之情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(公元815)。此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。在一个安静的雨夜,诗人创作了此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(唐)白居易著,白居易集,远方出版社,2002.08,第255页
2、
霍松林主编,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,陕西人民出版社,1993.05,第532页
白居易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《琵琶行》等。 2989篇诗文 1874条名句
钴鉧潭西小丘记
柳宗元〔唐代〕
得西山后八日,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,又得钴鉧潭。西二十五步,当湍而浚者为鱼梁。梁之上有丘焉,生竹树。其石之突怒偃蹇,负土而出,争为奇状者,殆不可数。其嵚然相累而下者,若牛马之饮于溪;其冲然角列而上者,若熊罴之登于山。
丘之小不能一亩,可以笼而有之。问其主,曰:“唐氏之弃地,货而不售。”问其价,曰:“止四百。”余怜而售之。李深源、元克己时同游,皆大喜,出自意外。即更取器用,铲刈秽草,伐去恶木,烈火而焚之。嘉木立,美竹露,奇石显。由其中以望,则山之高,云之浮,溪之流,鸟兽之遨游,举熙熙然回巧献技,以效兹丘之下。枕席而卧,则清泠之状与目谋,瀯瀯之声与耳谋,悠然而虚者与神谋,渊然而静者与心谋。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,虽古好事之士,或未能至焉。
噫!以兹丘之胜,致之沣、镐、鄠、杜,则贵游之士争买者,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。今弃是州也,农夫渔父,过而陋之,贾四百,连岁不能售。而我与深源、克己独喜得之,是其果有遭乎!书于石,所以贺兹丘之遭也。